国民型中学
在教育史上,我这个在马来西亚独立前出生的大马公民, 经历了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的渐进改制。 从以前的英殖民地时代的剑桥文凭,剑桥高级文凭到如今的马来西亚普通文凭以及马来西亚高级文凭,身历当中的过渡期,哭笑不得,可谓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,念天地之悠悠,独沧然而泪下!始料不及的是在这半个世纪里,身历过渡期的困境竟然历史重演,而且还演了不止一次!难道这是发展中国家的特色?还是这是我国的特色? 当我踏进中学时的第一天,我被告知学校名字换了。当时幼小的我,哪里知道因由,换就换了。 原来中学当时是从独中改制变成国民型中学。还好改制初,中学体制还算完美。我度过了六年的欢乐时光,我热爱母语,它让我引以为傲。想当初的良师益友,给了我一生受用不尽的知识,没有当时的他们,我哪有今天的造诣?比较邻校的母语水准,我可以笑傲全场。虽然诸君认为我高傲,我还是蛮有自信的。 1961年,改制国民型中学成功后,政府虽资助了一部分,大部分的经济来源还是要靠华社的努力, 还要时时警惕它不变质。时时提防,可是好花不常,好景不再,1996年的教育法令通过,让国民型中学又改名为国民中学,可是教育部却没有一视同仁,拨款相应较少。所有华社维护华教的政策犹如危楼一般,正在摇晃动荡。 华教受到威胁,况且,SPM华文科改卷的方式严格,让学生们望而生畏,不考华语,对他们整体的成绩来说,有百利而无一害。这样的情况又过了好多年,不止学生不考华语,就连校长也不鼓励考华语,毕竟华语成绩对学校的冲击很大。身在烈火中,明知身必死,华教只好挣扎求存,即使死也要为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瞑目。 父亲念了独中而后继续就读教会学校,双语皆棒。母亲念独中,没机会继续学业, 华语一级。我们兄弟姐妹六人,三人念国民型中学,华语不敢说登峰造极,可是运用自如是没问题的。还有三人在教会学校肄业。三妹难得的报考MCE华语科,成绩不俗,佩服!佩服!要想他是在逆境中求存啊!小弟是香蕉人一个,满口的英语,台上演讲的风采我自叹不如。在台下, 他也能以三寸不烂之舌,用他在社会大学里所学的华语会话,招徕顾客,看他神采飞扬, 就知道他能应付自如。小妹是中学改制成国语媒介语后的产品。当年父亲疼她,怕华语难,让他丢了华语,改考家政。为此,他说他遗憾终身。可是他好学不倦,与小弟一样,没有华语根基,可是她的华语程度不亚于初中生, 难得她孜孜不倦从电视连续集,歌词及日常生活中学来的母...